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多渠道提升岭南文化国际传播力,讲好广东考古故事,创新考古成果利用手段,让散落在广袤田野中的考古成果活起来,展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以下4条广东考古游径。其中包括粤东考古游径:潮州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潮州广济桥——汕头樟林古港——“南澳Ⅰ号”(南澳海防史博物馆)。
1
珠三角考古游径
东莞蚝岗遗址——广州莲花山古采石场——佛山西樵山石燕岩采石场——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广州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南海神庙——广州黄埔古港——广州南石头监狱旧址
2
粤东考古游径
潮州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潮州广济桥——汕头樟林古港——“南澳Ⅰ号”(南澳海防史博物馆)
3
粤西考古游径
江门上川岛大洲湾遗址——“南海Ⅰ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茂名隋谯国夫人冼氏墓——湛江徐闻古港
4
粤北考古游径
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清远英德青塘遗址——清远英德岩山寨遗址——韶关石峡遗址——韶关马坝人遗址
★粤东考古游路径知识点
潮州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四华里,窑址鳞次栉比,相传有九十九条窑之多,号称“百窑村”。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史迹点之一。2017年,笔架山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为广东省获此殊荣的两个单位之一,也是粤东地区首个获准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内规模最大的Y10号窑址保护展示项目立项。2021年,笔架山潮州窑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名单。
潮州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全长518米,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
它的兴建经历了由宋至明三百年。因古桥架设于水流湍急的韩江之上,而韩江自古以来又是粤东重要的航道,水运繁忙,建桥者在东西两段建了24座桥墩之后,中间的近百米河道却因水流湍急无法再筑桥墩,于是只能采取“以舟代梁”的办法,专门修造了24艘船,用铁链拴紧连为浮梁,遇洪峰或巨轮驶过,浮桥可开可闭,后来桥面又建造了24对亭阁,兼作经商店铺。因此潮汕有“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和“一里长桥一里市”等动听的民谣。
汕头樟林古港
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因樟树成林而得名。明嘉靖年间,已是渔鲜盈市的热闹埠头。
清初实施海禁、迁海政策,樟林港埠几成废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统一台湾后,政府解除海禁,并于次年颁布《展海令》,樟林航运业全面恢复。
康熙六十一年(1722),政府鼓励本国商人与暹罗(今泰国)进行大米交易,樟林远洋航海事业应运而生,其航线北通苏州、天津,南达暹罗、印尼、马来西亚等南洋诸国,无数潮人先辈登上红头船闯荡世界。
鼎盛时期,樟林古港的商船“巨帆高桅如蚁集”,其港埠一度形成“八街六社”的格局,号称“通洋之总汇”、“河海交汇之墟”,可谓“粤东第一大港”。当时,澄海每年上缴的税银,占全省税收总额1/4有余。
樟林古港是潮汕人向外移民拓展,对内形成侨乡、繁荣经济的发祥地。这在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前后已有史乘可考。由于明清两朝海禁甚严,故樟林港埠的实际起点仅能殆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弛海禁,澄海复县,人民重返家园之后,那时红头船由“片帆不准下海”到“准其自由贸易”,故商贾纷纷造大船,往暹罗进行大米贸易,远洋航海事业应运而生,樟林港埠便逐渐呈现一片活力生机……
2019年,樟林古港被确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澳Ⅰ号”(南澳海防史博物馆)
为了讴歌先辈抗击外敌守卫南疆的壮举,缅怀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南澳县于1992年2月16日建成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成为当时我国第一座县级海防史专题博物馆。
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位于后宅镇中兴路,总面积1650平方米,一层流动展厅不定期举办临时展览,二、三层为主展厅“南澳海防史” 陈列,面积512平方米。四层是面积900平方米的“直挂云帆济沧海——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出水文物陈列”专题陈列展厅,该展还入选了2021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的发现填补了广东明代海上瓷路的空白,完善了中国明代海上贸易的体系,可谓是海上瓷路的“明珠”。该沉船遗址是中国首个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水下考古项目,也是广东省第一个水下文物保护区。
来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实习编辑|陈哲莎
审核|吴燕珊